《甘肃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亚博app国际下载

欢迎访问信用中国(甘肃酒泉)官方网站!今天是:

信用中国(甘肃酒泉)

credit.jiuquan.gov.cn

《甘肃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

来源 :信用甘肃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19-11-19 15:11 打印

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

 

  近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甘肃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全文如下。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依据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精神,按照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省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序 言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党中央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励引导青年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为广大青年指明了正确成长道路,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

  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我省青年发展事业取得明显成效。青年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健康向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群体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青壮年人口文盲率大幅降低;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水平不断提升,法治建设不断推进,青年发展权益得到更好维护;青年创新能力、创业活力不断增强,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实现着自身的成长发展。

  未来8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时期。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县域经济发展层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法治建设能力、社会文明程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努力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需要全省青年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接续奋斗。

  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青年发展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与广大青年的新期待新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用共产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尤为紧迫;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需要加强,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影响就业公平的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鼓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人口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婚恋、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获得更多关心和帮助;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方面共同推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要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放在全省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激励全省青年勇做新时代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奋斗者、奉献者,为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甘肃篇章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一、指导思想、根本遵循、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甘肃发展总体目标和要求,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关心和爱护青年,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全省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好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促进青年在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全面发展;坚持全局视野,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各级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具有甘肃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到2025年,具有甘肃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青年发展事业格局全面形成;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发展目标:全省广大青年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省广大青年中深入开展共产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教育,在青年党员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使中国梦成为全省青年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省青年衷心拥护的发展道路,使共产主义成为全省青年矢志追求的远大理想,增进青年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注重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注重加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引导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启动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构建全方位、全领域的青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体系,建设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引导全省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青年学习了解党史国史、近现代史和改革开放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良好个人品德,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品格,争当“向上向善好青年”,在引领全省社会文明风尚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全省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自觉增强“五个认同”,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繁荣发展。开展青年国防教育,推动军地青年共建共育,教育适龄青年自觉履行兵役义务。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面向全省中学中职学生,广泛开展“中国梦”“与人生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从小确立人生奋斗的远大志向,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面向全省大学生,广泛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信仰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面向全省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面向全省外出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全省农村青年,广泛宣传中央和省上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他们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主动建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团结、带动和壮大网上积极力量。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注重由“内容供应”向“产品供给”转变,推出一批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不断提升网上正面宣传报道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引导能力,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深入实施“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广泛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积极传播依法、文明、理性的上网理念,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做贡献。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改革,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发展措施:

  1.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改善课堂教学,调动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在省内高校普遍建立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深入开展全省“挑战杯”竞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支持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探索提供必要条件。加强团教协作,将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层次职业教育分级实施和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畅通青年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我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评价管理体系改革。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健康校园创建,创造和谐优美校园环境。在省内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加强青年学研究。

  2.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继续落实好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健全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持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青年学校教育,让更多的高校及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招收残疾学生,加强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依法依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向青少年开放,积极引导社会公共资源为中小学教育服务,在青年中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广泛、持续、深入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构建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大力推进甘肃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建设线上线下学习平台,特别是充分利用新媒体为青年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途径。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机制。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规划青年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的教育需求,统筹协调文化、出版、影视、网络等资源,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积极发展社区教育,由政府、社区、学校和民间组织共同建设“新型城镇居民终身学习中心”,加快建立以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学习型组织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社区的教育网络。构建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贯通、灵活开放和衔接互通的终身教育体系。

  5.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大力推动人才强省战略,在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培养学科建设及承担国家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的青年领军人才。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参与战略前沿领域研究,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培养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组织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青工技能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让创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力培育青年企业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公务员、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等群体,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引导青年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流动。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强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省外、海外引进并举,留住用好省内优秀人才,吸引省外、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青年专门人才。

 

  (三)青年健康

  发展目标:落实“健康甘肃2030”规划,持续提升全省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全面提升青年健康素养水平。

  发展措施: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保证体育课时和课外锻炼时间得到落实。组织青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城乡社区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方便青年就近就便开展健身运动。鼓励和支持青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带动更多青年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

  2.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和疏导,引导青年形成合理预期,主动防范和化解群体性社会风险。在青年中广泛宣传“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问题及早求助,关心不歧视,身心同健康”等精神卫生核心知识,加大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创造有益于青年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宣传贯彻《精神卫生法》《甘肃省精神卫生条例》《关于加强甘肃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推动各部门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服务职责,提高心理卫生知晓率。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构建和完善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加强源头预防,注重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分析,及时识别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或缓解青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3.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重视残疾青年的康复服务,落实器材、场所等配套保障。解决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青年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引导高校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和《甘肃省职业病防治“十三五”规划》为契机,靠实各部门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职责,着力推进青年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大幅度降低在职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关注进城务工青年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监测。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4.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编撰和出版有关生命教育的读物,引导青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定期组织青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开展灾害逃生、伤害自护、防恐自救、互助互救等体验教育,增强青年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在青年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实施“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行动,广泛普及慢性病预防控制知识,加强健康教育,提升青年健康素养水平。广泛开展禁烟宣传,让青年成为支持禁烟、自觉禁烟的主体人群。完善艾滋病和性病的防治工作机制,在初中及以上学校青年学生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远离毒品教育及青春期教育,将性道德、性责任、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作为教育重点,督促学校落实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任务;积极发挥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和学生家长的作用,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和性健康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会商机制,开展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影响力,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针对重点青年群体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性道德、性健康、性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切实降低艾滋病和性病发生率。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青年婚恋

  发展目标: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开展高价彩礼专项治理活动,倡导婚恋新风,推动移风易俗。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广泛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鲜明抵制负面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结合我省一些地方婚嫁彩礼过高的实际,在全省广大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引导活动,让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婚恋新风成为新时代全省青年的自觉行动。引导全省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培育家庭文明。加强青年敬老、养老、助老道德建设,坚决摒弃老人丧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陋习,引导青年子女常回家看看,大力弘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2.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通过“线上 线下”的方式,举办各行业各领域的婚恋交友活动,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健康、安全、便捷的婚恋交友平台,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婚恋交友信息平台、婚介婚庆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工商、公安、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实施省内青年交友平台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规范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打造一批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针对有婚恋交友需求的各类青年群体,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婚恋交友活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开展青年婚恋相关社会公共服务,推动服务青年婚恋交友工作项目化、社会化、事业化发展。

  3.开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在全省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课程,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网上巡查监管,有效遏制淫秽色情信息、网站对青年的不良影响。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大力弘扬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核心的婚育文化,坚决抵制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加大适龄青年尤其是农村适龄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力度。

  4.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落实《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保障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和单位探索在物质、假期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多支持。

 

  (五)青年就业创业

  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就业质量持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在较高水平;青年就业权利保障更加完善,青年的薪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活力明显提升。加大农村青年尤其是贫困家庭青年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发展措施:

  1.推动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全域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扩大青年就业比重;推进石化、冶金、建材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稳定青年就业规模;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深入挖掘青年就业潜力。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青年自主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脱贫攻坚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大贫困家庭青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多措并举引导贫困家庭青年劳动力就业创业。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职能部门与企业、金融机构政策协调,落实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着力解决青年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就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青年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2.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把有就业意愿的青年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全面落实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青年提供就业援助,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新就业信息服务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适合青年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为青年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帮扶等多元化服务。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积极培育、认定一批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积极推动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大行动落实见效。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和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项目,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开展青年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定向和定岗式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开展青年重点群体职业培训,加大贫困家庭子女、青年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青年军人和残疾青年等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按规定提供培训补贴,对农村贫困家庭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生活补贴。

  3.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开展普及性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创业培训活动,帮助青年增强创业意识、增进创业本领。推动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以及各类青年创新创业园区等青年创业第三方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各类青年创业孵化平台,完善政策咨询、融资服务、跟踪扶持、公益场地等孵化功能。加强青年创业金融服务,鼓励各市、县设立青年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建立青年创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对青年创业扶持力度,对青年创业中符合条件的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创业典型、入孵初创企业、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返乡创业人员、创业项目等给予资金支持。建设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搭建青年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办好青创赛、展交会、博览会等创业品牌活动。着力培育服务青年创业的社会组织,建设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和服务实体。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大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深入开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建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广泛建立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导青年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培育一大批青年工匠人才。实施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做好入门培训、网店搭建和产品包装、宣传、销售、配送等工作,固定配备运营咨询服务团队,解决青年电商起步难、运营难的问题。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更好激发青年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4.加强青年就业权益保障。完善青年就业、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诉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招人用人制度,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完善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更好引导全省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青年对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发展措施: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鼓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化人才,积极申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创作生产展现当代甘肃青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传承中华文明、弘扬甘肃精神的文化精品。引领网络文化,保护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扶持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加强青年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创作创新,提升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加强对青年题材重点选题项目的扶持,鼓励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加强青年文化人才队伍和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鼓励“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等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在青年中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传播核心思想理念,理解要义精髓,传承传统美德,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生活和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多种途径,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戏曲进校园活动”“文化胜地之旅”“高校师生暑期红色之旅”等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感受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的艺术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源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识,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实践的自觉。深入挖掘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西部文化等甘肃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中的长征精神、航天科技精神、南梁精神、铁人精神,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巡展巡演、赏析讲座等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校园文化、亚博yabo投注网站的文化、军营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为载体,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动青年人均图书阅读量和艺术鉴赏、科普水平逐年提高。加强我省青年与国内外青年人文交流,推动敦煌歌舞、临夏花儿、少数民族歌舞、崆峒武术表演、拉卜楞寺佛教音乐、兰州太平鼓等甘肃民族特色突出的文化项目赴外交流演出,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传播甘肃声音,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3.优化青年文化环境。鼓励和支持全省有条件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设立青年栏目、节目,制作和传播有益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增加青年题材报道内容和播出时间,大力宣传青年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报刊和网络重点栏目、电视和院线黄金时段,增加优秀青年文化精品的宣传内容、频次,引导青年树立高尚精神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正确消费观念。逐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强针对青年群体的服务功能。

  4.积极支持青年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及时掌握青年文化需求、文化观念、文化潮流的动态变化,引领和指导青年文化实践。鼓励和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移动终端等创办青年专题节目、栏目和专区,提升青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在全省青年中广泛开展《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艺术精品巡演活动,增强优秀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引导和鼓励青年艺术表演团体开展公益性演出。促进企业和民间资本增加对青年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全省各类文化单位在五四青年节面向青年免费或低收费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鼓励青年文化阵地、青年文化团体等社会力量承接青年文化服务。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发展目标:青年社会参与渠道更加畅通,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全省各级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在促进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带动各类青年组织在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全省青年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同青年群体相互理解尊重。青年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发展措施:

  1.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全省共青团改革再出发,更好联系服务青年,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适应青年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更多更广地联系和覆盖新兴领域青年和流动青年;尊重青年主体地位,调动广大青年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基层团组织,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做广大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教育广大共青团员切实增强先进性和光荣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充分发挥在青年中的模范作用和对青年的凝聚作用。充分发挥各级青联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广泛团结全省各族各界青年的功能,强化共青团在青联组织中的引领作用,深化青联组织改革,推动全省各级青联组织带领各族各界青年在大团结大联合中实现共同发展。加强共青团对学联组织的指导,推动各级学联组织引导学生追求进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发展培育青年社团,加强对全省各行各业青年的凝聚和服务。更好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支持共青团、青联、学联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更好参与青年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支持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2.着力促进青年更好实现社会融入。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推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增加人生历练,强化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少年自强自立,为青少年接触社会、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有效指导。学校要支持青年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加强对青年学生社会融入的针对性指导,促进青年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以乡情为纽带,发挥驻外团组织的作用,积极促进少数民族青年和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的社会融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当地习俗、更好融入所在社区。充分发挥青年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独特作用,吸引和带动青年广泛参与各类社会服务,不断培养和提升社会化技能。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多到社会实践中长见识、练本领,防止沉迷网络。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鼓励青年多样化参与、支持青年个性发展、宽容青年失误的氛围,为青年更好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3.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支持共青团、青联代表和带领青年积极参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社会有关方面各类协商,就涉及青年成长发展的重大问题协商探讨、提出意见、凝聚共识,充分发挥政治参与职能。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探索建立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系机制,为青年参与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鼓励青年参与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推动完善民主恳谈、民主议事制度,在实践中提高青年政治参与能力。推荐优秀青年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

  4.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围绕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深化各类建功活动,通过开展“青年五四奖章”评选表彰,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全省青年在各行各业积极创新,拓展工作领域和空间,形成发展新动力。发挥共青团、青联、青企协等青年组织作用,深入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坚持社会化动员,开展贫困家庭上学子女资助和青年劳动力培训输转就业工作,充分发挥教育和就业创业在青年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组织广大青年以传播绿色理念、践行绿色生活、培育绿色队伍、倡导绿色生产为主题,广泛开展植树护绿、全域无垃圾治理活动,不断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共建生态文明,共创美丽家园。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等重大节会赛事志愿服务工作,让志愿服务成为强国时代甘肃青年的新风尚。

  5.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建立完善党委和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沟通交流机制,把全省青年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纳入法治化轨道。改进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联组织作用,通过资金支持、提供阵地场所、培训骨干人员等方式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重点支持行为规范、运作有序、公信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青年社会组织,重点发展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发挥重点青年社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改善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民政部门和共青团、青联等群团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发挥作用的管理机制。

  6.增进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解决重点、新兴领域青年群体的实际困难,增进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企业家、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新媒体从业人员、高校青年教师、少数民族青年、归国留学青年等群体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参与。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主动联系新的社会阶层青年群体,吸纳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进入组织体系。创造条件推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青年群体进行经常性对话交流,增进理解、认同和包容,舒缓社会压力,融洽社会关系。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层次多元的青年对外交流。引导鼓励港澳台青年到甘肃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发展,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拓宽青年参与国际交往的渠道,为我省青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八)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全省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受到有效打击和遏制。

  发展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有关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以及教育、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切实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由各级团委牵头,相关部门协助配合,每年开展2次以上集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及时了解和研判青年发展状况,监督涉及青年发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代表青年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推动及时有效解决青年实现发展权益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

  2.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拓展青年权益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组织代表和反映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作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少年权益保护体系。发挥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作用,建立青年权益状况舆情监测体系和舆论引导机制。支持共青团建设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平台和12355青少年服务台,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建立青少年社会服务工作站,带动青年社会组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青年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维护青少年权益,探索建立专业化的青少年维权社会公益组织,将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权益维护纳入部门政府购买服务专门化目录。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基层青少年维权工作机制。加强对困难青年群体、进城务工青年与其未成年子女等群体的关爱和权益维护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鼓励和支持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依法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加强监护缺失、受到监护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3.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贯彻落实涉及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拐卖、性侵害、遗弃、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扩大网络和社会参与力度。大力开展青少年禁毒、反邪教工作,依法惩处涉及青少年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遏制邪教向校园蔓延,将在校青少年纳入禁毒、反邪教志愿者队伍。建立防范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的长效工作机制。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涉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

  (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发展目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全覆盖,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成长环境进一步净化。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建立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涉罪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的有效机制,青少年涉案涉罪数据逐步下降。

  发展措施: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省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青少年明确基本的法律底线和行为边界,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配齐配强中小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辅导员。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在法律实施和服务过程中面向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的制度机制。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和平安建设内容,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统筹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发展壮大青少年普法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2.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清理和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加强对影视节目的审查,强化以未成年人为题材和主要销售对象的出版物市场监管。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严格落实禁止在中小学校园周边开办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彩票专营场所等相关规定。依法采取必要惩戒措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案(事)件发生。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文化、网络出版、网络视听节目审查制度和市场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整治网络涉毒、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加强相关执法单位的联动和配合,进一步规范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服务管理,依法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依法取缔无照场所。依法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犯罪,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性侵害未成年人,拐卖(绑架)儿童,遗弃、伤害、虐待未成年人以及教唆、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犯罪,坚持“零容忍”态度,加大指控犯罪力度,充分发挥法律震慑作用,阻断非法侵害向未成年人蔓延。

  3.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大力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各地工作规划和财政预算,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不断深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明确各类群体工作重点,建立覆盖完整、切实有效、主责清晰、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家庭监护和学校教育职责,防止青少年脱离与家庭、学校的联系,出现不良行为时能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推动建立省、市(州)、县(区)政府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相关单位领导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工作协调,推动政策落实;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各尽其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确保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和监护干预等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机制运行顺畅,作用发挥明显。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畅通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进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矫治的渠道,研究建立符合条件的涉案未成年人进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矫治的程序。完善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矫治水平。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困难帮扶、法治教育、法律援助、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

  4.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深化未成年人司法改革,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专门机制建设,明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探索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集中管辖制度。改革完善未成年人收容教养制度。在侦查、起诉、审判、刑事执行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落实社会调查、心理疏导与测评、分押分管、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强制辩护、合适成年人参与、当事人和解、附条件不起诉、分案起诉、法庭教育、回访帮教、犯罪记录封存、分类矫治等特殊保护制度。对被逮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经评估无继续羁押必要的,及时变更强制措施,减少羁押造成的“交叉感染”。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未成年人帮教基地。加强社区矫正机构建设,对判处非监禁刑未成年人实行社区矫正。妥善安置附条件不起诉、适用非监禁刑、特赦的未成年人以及解除收容教养和其他刑满释放的青少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单位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过程中,引入心理疏导和心理测评,制定、发布具体《指导意见》。加强未成年被害人司法保护,推动建立“一站式”未成年人询问场所,实现一次性开展案件询问、身体检查、证据提取、心理疏导等工作,依法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利。加强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民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间的联系和协作,落实未成年被害人身体康复、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等措施。

 

  (十)青年社会保障

  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并在各类青年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均等化。

  发展措施:

  1.加强对残疾青年的关心关爱和扶持保障。健全完善残疾青年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探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青少年“送教上门”服务。推动残疾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法保障残疾青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积极构建“社工 志愿者 社会组织”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机制,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开展残疾青年帮扶工作,营造全社会关爱、帮扶残疾青年的社会氛围。逐步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工作,大力支持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增强基层社会残疾青年救助服务能力。

  2.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救助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力度,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和法治教育,强化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帮助其回归家庭。为家庭困难的失业、失管青年提供就业、就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帮助。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临时救助体系,对因意外变故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给予临时救助,解决其暂时生活困难。为进城务工青年及随迁子女共同生活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缓解进城务工青年等群体的阶段性居住困难。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突出感情陪伴,切实解决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进城务工青年及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

 

  三、重点项目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重在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中选拔一批骨干作为培养对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设党性教育、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工作锤炼、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课程,进行阶段性集中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骨干培训班的方式分省级、市级和校级三级实施,每年培养不少于8000人。其中省级层面,每年遴选100名左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坚持不懈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推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青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立志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树正气,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熏陶青年强底气,不断创新载体方式,搭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熏陶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引导青年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3.青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大力开展青年阳光体育活动和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爱好,力争使每个青少年具备1项以上体育运动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引导青年树立健康促进理念,让“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成为新时代青年的自觉追求。倡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用眼和睡眠习惯,控制肥胖、近视、龋齿等常见病的发生率。启动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不断改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激励青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青年就业见习实习计划。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按照“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规范化管理”思路,在企业、社区、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见习、实习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职业发展空间、技能训练机会的见习、实习岗位。加大就业见习和实习岗位开发力度,通过公众媒体、网络平台及时发布见习实习信息。推动省内高校把大学生实习纳入实践学分管理。开展见习岗位进校园、见习岗位双选会等活动,对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帮扶引导。把未就业青年就业见习补贴纳入甘肃省就业补助资金补贴范围。

  5.青年创业促进工程。积极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大力实施“青创先锋”系列活动,持续打造“创青春”甘肃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甘肃高校青年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持续开展“青年文明号”创新创效创优活动。培育建设服务青年创业就业的专业化团队,打造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开展创业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项目,深化实施青年返乡创业行动、青年电商培育工程等项目。鼓励支持有实力的青年企业家立足省内贫困村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青年创业。加强对青年创业典型的宣传,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6.青年文化精品工程。支持青年文化精品创作推广,支持青年文化创意赛事及文化体验,支持青年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鼓励创作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青年题材文艺精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年网络新媒体产品展播平台,推广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少年文艺节目作品。在省级文化作品创作中,结合敦煌文艺奖评选活动,争取每年面向青年推出一首歌、一部交响乐、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一部电视剧、一部丛书、一系列美术创作精品等产品,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青春正能量。吸纳有文化修养、文化创意,热心文化公益服务的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到2025年培养1000名以上青年文化志愿者,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更好地满足青年群众的文化需求。

  7.青年网络文明发展工程。深入推进“阳光跟帖”行动,引导广大青年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争当“中国好网民”。发展壮大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持续广泛、强有力、有针对性地发出青年好声音,到2025年全省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数量达到5万人。鼓励支持省内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文化机构制作推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年喜欢的网络新媒体文化产品。加大对青少年新媒体领域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举办网络安全、网络技能、网络文化产品等方面竞赛,发掘、吸引、培养各方面的青年网络人才;加大网络文明队伍指挥协调系统建设力度,开发运行平台,形成管理机制,提升组织效能。倡导网络公益活动,使互联网空间成为青年成长的温馨家园。

  8.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及志愿者行动。稳步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在求学、就业、创业、婚恋、消费、金融等方面,依托“志愿中国”等信息系统对优秀青年志愿者实施联合激励和政策保障,向全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青春正能量。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使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甘肃青年的自觉追求。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实名注册制度,发挥共青团员示范作用,到2025年实现全省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总数突破300万人。坚持以社区为主阵地,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关爱留守儿童”“文明城市创建”“全域无垃圾治理”等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结合共青团关爱留守儿童“童伴计划”,深化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和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选派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一线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并做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等重大赛事和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

  9.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青年建功行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战略的思想内涵,深刻认识脱贫攻坚是我省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主动融入大局,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积极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在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一线建功立业。聚焦精神扶贫,发挥青年群团组织的优势,广泛动员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学子、青年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场所,开展扶志讲堂,帮助困难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增强信心和斗志。聚焦学业就业创业扶贫,依托各类青年公益平台,推动在学生教育资助、青年创业就业、县域农产品推广、金融创业扶持、社会资源对接等方面实现突破。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作用,深化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以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在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贫困村电商青年、返乡创业青年、新型职业青年农民等本土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青年电商小微企业,在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10.青年生态环保实践行动。紧紧围绕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面向青年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文明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树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动践行绿色低碳节约的消费模式。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引导青年参加生态经济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企业家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加大对农村地区植树造林、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培训和项目资助力度。组织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生态环保实践,成立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总队,建设一支5万人以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环保知识普及、植树护绿、全域无垃圾治理活动,为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做贡献。

  11.青年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工程。培育各族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高校、中学、青年干部教育、青年社会教育全过程,帮助各族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实施“互联网 青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行动,推动各族青年在网络空间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广泛推动青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实施青年民族团结交流,每年组织各族青年开展互访、联谊活动,鼓励不同民族青年之间结对子、互帮互助。在全省广大青年中开展民族常识和民族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竞赛。积极引导优秀青年到民族地区工作,鼓励省内优秀青年企业家到“两州一县”投资兴业,助力民族贫困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2.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到2020年建成4000人、到2025年建成6000人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全面参与基层社区社会工作,重点在青少年成长发展、权益维护、犯罪预防等领域发挥作用。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领域,建立具有继续教育资质的培训机构、2家以上重点实训基地、4家以上标准化示范单位。制定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推动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以及青少年服务组织和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培育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逐步实现每个“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至少配备1名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把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组织实施涵盖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项目。

 

  四、组织实施

  1.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建立推动规划落实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团省委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各市(州)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支持青年事业的发展,形成工作合力。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负责推动规划在本地的落实,协调解决规划落实中的问题,市、县两级团委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在规划实施中,要积极回应和解决青年关心的问题,多为青年办实事。

  2.充分发挥全省共青团维护青年发展权益重要作用。各级共青团组织要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共甘肃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推进自身改革再出发,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始终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年发展权益。同时,要引导青年识大体、顾大局,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加强服务青年发展阵地建设。大力推进“青年之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建设,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网上网下深度融合对接、纵横交织的青年发展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推动青年发展的重要阵地。

  4.保障青年发展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将本规划实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高校、企业应根据青年人数每年列支青年发展专项经费。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青年发展。

  5.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青年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关心青年就是关心未来的理念,宣传青年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推动本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6.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制定和调整促进青年发展制度措施,推动本规划实施。按照中央部署,规范和完善与青年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体系,纳入政府部门统计序列,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建立和完善青年发展监测数据库,每年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编制甘肃青年发展蓝皮书。建立完善青年发展状况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提交评估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