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返校学生成诈骗目标,谨防利用ai技术等实施诈骗
发文机构:信用酒泉 来源 :信用中国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4-09-24 19:41 打印
中秋节后学生们纷纷返校,而学生群体因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欠缺,成为诈骗犯罪的目标或“工具人”。记者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发现,多家法院均审理了这类案件,不少学生及家长受骗子蛊惑“中招”,有待提高警惕。
其中一起案件被告人将自己伪装成生活老师、宿管或辅导员,将ip电话卡充当上网卡出售给在校新生,骗取在校新生共计2万余元。还有部分不法分子假冒学生身份,对老师和家长进行“反向诈骗”。
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声音合成”冒充受害人亲友实施诈骗。这些真假难辨的视频、音频使假冒身份类诈骗犯罪更难于防范。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身份,伪造虚假警官证、通缉令、拘捕令等,骗取学生信任,而后以配合调查为由,利用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想尽快自证清白的心理,威胁恐吓其转账。还有不法分子冒充老师,进入审核不严的班级群、家长群,以老师名义发布紧急交纳学费、培训费的通知,诈骗家长。
在校生小王则是听人介绍“只要办银行卡后出售就能挣钱”,经不住诱惑,办理了一张银行卡出售给电诈团伙,获利800元。后该卡被用于电诈套现结算,金额高达数十万元。学生小李也受不法分子蛊惑,为赚取微薄报酬,办了4张银行卡卖给电诈分子,涉及支付结算金额亦达到数十万元。最终,小王和小李均被判刑。
就这样,不法分子瞄准社会阅历不足的在校生,提供少额报酬,蛊惑学生向其提供“两卡”。部分学生成为“两卡犯罪”工具人,受到法律惩处或信用惩戒。
不法分子还抓住学生群体容易盲目消费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系列骗局。对于喜欢玩游戏的学生,骗子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低价出售或高价回收游戏账号、装备的信息,诱导学生登录指定的虚假交易网站交易,或直接诱导其转账。还有骗子利用有的学生渴望和偶像接触的心理,创建所谓“偶像群”,在群内冒充“工作人员”身份,以低价售卖偶像签名等周边产品为诱饵,引诱学生进入诈骗陷阱。
未成年人小于、小孟是某游戏的忠实玩家。在一次游戏中,聊天对话框里有人声称可赠送内含高级装备的游戏账号。小于、小孟动心了,便通过聊天软件添加了骗子。然而,他们没得到高级的游戏账号,却被以手续费、服务费等名目骗取了数万元。家长发现后立即报警,最终骗子被追究刑责。
在此,北京第四中级法院法官认为,治理针对学生群体的诈骗犯罪重在预防,要多元协同治理,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学校、司法机关联动,提升打击效率;要用好法治副校长等成熟制度,送法进校园、进社区,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防骗意识和能力;还要加强社交媒体、购物平台等监管体系建设,及时删除屏蔽不良信息,减少犯罪直接诱因。
同时,学生及家长们也要自觉提高反诈意识,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谨慎加入陌生群组,不下载陌生app,不随意点击未知链接,不出租、出借、出售个人银行卡、手机卡等,避免成为诈骗犯罪的受害者或“帮凶”。